旅游外宣品漢英翻譯語用功能對等及翻譯策略

 新聞資訊     |      2020-01-18 15:40
“對等”即英語中的equivalence,最初是由英國語言學家卡特福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引入翻譯研究的。根據卡特福特的研究,他把翻譯定義為“用一種語言即目的語中的對等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即源語中的文本材料”??ㄌ馗L卣J為翻譯研究的關鍵在于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的翻譯材料??ㄌ馗L厥且晃徽Z言學家,他的翻譯觀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語言學研究有密切關系,是一種典型的語言學對等翻譯觀點論。德國學者諾德曾經明確指出,以對等理論為基礎的語言學翻譯研究方法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源語文本,因此有關源語文本的一切特征必須在目的語文本中得以保留。從狹義的角度看,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語言符號的轉換但是從廣義的角度看,翻譯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積極的交流活動。因此,在翻譯中除了要考慮語言符號,還要顧及文化因素、特定場景因素、語用因素等一系列因素。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倡導翻譯中的對等效應,他認為在呼喚型文本的交際翻譯中,翻譯的對等效應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須的,同時,他進一步指出,就是憑借翻譯的對等效應這個標準,譯文的有效性和價值才得到評判。同時紐馬克還認為旅游外宣品的翻譯是以呼喚功能為主,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為輔的文本,其文本核心在于譯語受眾,故翻譯時應將譯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讀性放在首位,一味地追求譯文語言符號的對等和信息的等量傳輸反而會事倍功半。美國翻譯家奈達曾提出兩種不同形式的對等,即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動態對等后來進一步發展,在1986 年演變為現在的功能對等),形式對等注重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內容,功能對等則注重對等效應的傳遞。奈達不僅注重信息內容本身,而且也極其注重對等效應的傳遞,即翻譯中的社會文化因素。赫斯極力主張語用對等,她甚至認為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應該在一種功能或幾種功能方面相匹配同時,她還認為應該先確定源文情景特征,再對其進行文本功能分類。如果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在情景特征方面差異甚大,那么它們很難在文本功能方面取得一致。